English

实现素质教育关键要做到“三解放”

1998-02-22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李家杰 我有话说

如何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?是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。北京市第一中学校长、高级教师王晋堂根据他在教学第一线的长期观察与实践,认为现行教育体制,以升学为纽带,铺就一条应试教育道路,重点校制度进一步加剧考试竞争,从而驱使学校从小学阶段就开始选拔与淘汰,同义务教育背道而驰。其结果是国家和学生家长花大量投入培养出的学生却并不理想。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,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,尽快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,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。而能否顺利完成这一转变,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做到“三解放”。

王晋堂的理由是,现行教育体制与素质教育相悖之处,首要是对校长、教师和学生的束缚过紧。因此,要实现其转变,应该首先做好解放校长、解放教师、解放学生的工作。他说,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管理十分具体,事无巨细都要求整齐划一,学校缺乏应有的办学自主权,是校长被束缚的根源。其结果使校长变成教育行政部门的“派出所所长”。校长做的不是创造性的思维与劳动,而是按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、课程设置、教学教材、考试内容、标准答案以及统招统录的要求照章办事甚至依样画葫芦。支持这个“一统天下”的后盾是中考和高考。在这种现象填满学校的空间和时间后,校长的创造力缺乏用武之地,也就不可能主动地做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工作。

王晋堂说,教师的境况同校长相似。现在,教学工作很像工厂在制造“标准件”。教师同按规定动作制造“标准件”的“教学机器”差不多。再加上统一教研、统一备课、统一命题、统一考试、统一阅卷、统一评分,将教师的个性与特点全部“统”光,即使是很有教学艺术才华的教师也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。更为严重的是,教师甚至不如教学参考书。在统一考试尤其是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下,这类书已然被奉若神明;尽管它编得绝非无可商榷甚至有不少方面颇须斟酌,但它是考试的出发点和归宿,仍然可以身价百倍,地位高于教师,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“套中人”,使许多富有才华的教师和天资不错的学生都不得不屈从于它。

同校长、教师相比,王晋堂认为,被束缚得最紧的是学生。他们的时间被功课填满。在家长驱赶下,他们如同“考试机器”。尽管有识之士再三呼吁减轻学生负担,但时至今日学生负担仍然超重。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滞后的教材、呆板的教法、充满偏题怪题的卷子和难解的“标准答案”长时间层层包裹,已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当年说的那样,学生几乎都被裹成“三寸金莲”。

王晋堂认为,素质教育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,而应试教育是抹煞个性的教育。尽管应试教育可以培养出“听话、分高、达标”的“标准件”,但难以像素质教育那样促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。这极不适应国家建设需要。因此,对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,必须有紧迫感,并要区别不同情况,有针对性地制定解放校长、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措施。首先要解放校长。国家已经颁布《教育法》、《教师法》、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等有关法律,教育行政部门抓好依法办校、选好校长这两件大事即可。别的事都应放手让校长去做。这样就可以把校长从束缚中解放出来。解放教师工作可以放得更开,教育行政部门及校长的精力要放在基本要求达标上。在保证教育的科学性和按教育规律办事的前提下,在处理教材和运用教法上,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。这样教师即可从束缚中解放出来。解放学生可从三方面入手,一要减轻其负担;二要彻底改变呆板的教学、僵化的考试,把发挥主动性的天地还给学生;三要承认学生的特长,改变目前评价学生面面俱到的做法,不要将学生的短处作为决定其命运的关键。完成这些工作,离不开学校的密切配合。而现行教育体制已实行近半个世纪,不少学校对它已产生“适应性”。因此,要顺利完成“转变”,不仅需要采取行政措施,尤其需要学校转变观念。校长、教师和学生的解放,首先需要他们摈弃旧观念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